Published on

《随机漫步的傻瓜》读后感:人生很多"成功",只是随机事件

Authors
  • avatar
    Name
    青雲
    Twitter

引言:当成功遇上运气

你有没有想过,那些在朋友圈晒豪车的创业者,可能只是运气好? 那些年收益率超过30%的"股神",也许下个月就会亏得血本无归?

纳西姆·塔勒布的《随机漫步的傻瓜》就像一盆冷水,浇醒了我们对成功的迷思。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残酷但重要的真相:很多时候,我们把运气当成了实力

随机性如何主宰我们的人生

抛硬币的天赋?

想象一下,你连续抛硬币10次,结果8次都是正面。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有"抛硬币的天赋"?

塔勒布用简单例子说明:1000个人同时抛硬币,总会有人连续抛出很多次正面。这个人看起来很厉害,但其实只是概率游戏的产物。

华尔街的"随机致富者"

书中提到一个华尔街交易员,连续几年赚得盆满钵满。媒体包装他为"金融天才"。结果一次黑天鹅事件,他不仅亏光所有钱,还倒欠一屁股债

这就像俄罗斯轮盘赌,前面几枪都是空的,直到真子弹出现

牙医

  • 收入稳定
  • 风险可控
  • 长期富有

投资者

  • 收入波动大
  • 高风险高回报
  • 可能一夜暴富或破产

塔勒布做了个有趣对比:牙医vs投资者,谁更富有?

表面上,开私人飞机的投资者比牙医风光。但用"蒙特·卡罗模拟"看未来20年,牙医收入稳定性远超投资者。

随机性的魅力:短期成功的人,长期可能一败涂地;看起来平凡的人,反而稳稳当当过好一生。

幸存者偏差如何误导我们

看不见的墓地

二战期间,英国军方统计返航飞机中弹部位,发现机翼中弹最多。于是准备加强机翼防护。

但统计学家指出:能返航的飞机机翼中弹多,说明机翼中弹不致命;真正致命的是机身和发动机中弹,因为这些飞机都坠毁了,我们根本看不到。

成功学的陷阱

我们总是听到那些成功企业家的励志故事,却很少听到失败者的声音。为什么?因为失败者要么破产了,要么不好意思出来分享经验。

就像看股市一样,我们总能找到去年涨幅最高的基金,但这些"明星基金"今年的表现如何呢?大多数都跌回了原形。

"邻家百万富翁"的逻辑漏洞

塔勒布在书中提到了《邻家的百万富翁》这本畅销书的问题。作者调查了一群有钱人,发现他们都很节俭,于是得出结论:节俭能致富。

但这个逻辑有问题:我们只看到了现在有钱的人,却没看到那些同样节俭但依然贫穷的人。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。

第三大议题:如何应对不可控的运气

黑天鹅事件三特征

塔勒布总结了黑天鹅事件的三个特征:

  1. 发生概率极低,但一旦发生影响巨大
  2. 事前无法预测,事后却能找到各种解释
  3. 虽然无法预测,但可以提前做好防范

三个核心应对策略

1. 培养"愿意错失机会"的心态

随机性无法消除,但可以学会从容面对。塔勒布建议我们要有"反脆弱"的思维:如果小概率事件回报足够高,就值得下注,即便大多数时候会亏钱。

这就像买彩票,虽然中奖概率很低,但如果奖金足够大,偶尔买一张也无妨。关键是不要把全部身家都押上去。

2. 管理风险而非预测

与其费力预测黑天鹅什么时候出现,不如构建"经得起冲击"的策略:

  • 限制杠杆使用,避免一次失误就万劫不复
  • 保持充足的现金流,确保在困难时期能够生存
  • 让损失有限而收益潜在无限,这就是塔勒布的"杠铃策略"

3. 保持谦逊与优雅

认识到自己可能只是"随机漫步的傻瓜",在成绩面前保持低调,在失败面前不必自责过度。

塔勒布自己就是这样做的:他经常告诉别人,自己很容易犯错,但幸运的是,很少人像他这样知道这一点。

实用策略

时间是最好的朋友

塔勒布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:如果牙医每天查看投资组合,他会有241分钟心情愉快,239分钟心情不愉快;但如果他一年只看一次,那么20年里他将有19次惊喜,只有1次不愉快。

这告诉我们:拉长时间维度,随机性的影响会被平滑掉。

远离信息噪音

塔勒布建议我们"戒掉媒体"。每天轰炸我们的"紧急"新闻中,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少之又少,大部分都是噪音。

他自己的做法是:断绝获得信息的渠道,如果真有重要事件,总会有办法传到他的耳朵里。

总结:成功≠技能,失败≠无能

读完这本书,我最大的感悟是:要学会把结果拆分为"可控制"和"不可控制"两部分,只对前者负责。

成功不等于技能,失败也不等于无能。很多时候,运气在人生遭遇中至少占50%的比重。

决策要面向"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况",而不是基于过去的平均值外推。与其追逐短期噪声,不如在概率分布的"长尾"里耐心下注,让时间分散风险。

承认运气的力量,保留行动的勇气,并始终为下一只可能改变一切的"黑天鹅"做好准备。

这不是悲观,而是智慧。正如塔勒布所说: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是愚蠢,而是聪明的表现。

在这个充满随机性的世界里,做一个明智的"傻瓜",或许是最聪明的选择